查看原文
其他

成人女装比童装还小?女星吐槽:50kg都穿不上最大码女装

青年报 青年报 2023-08-20

“有个牌子的衣服我很喜欢,

可我连他家大号都穿不上。”


近日,一女艺人发文,称自己感觉50kg以上都没有“资格”穿该品牌的衣服,“真的对身材要求有点苛刻了”。



某身高169cm、体重不到52kg的女星发文抱怨自己穿不上一女装品牌的大号


这番吐槽迅速在年轻女性间引发了诸多共鸣。此前,#成人女装尺码比童装还小#的话题在小红书登上了热搜,可见“尺码之痛”并不是针对某一品牌的个例。随着越来越多类似讨论的出现,服装市场的隐形现实渐渐被掀开:一些女装的尺码,正在被偷偷做小。



“近几年体重没变,

衣服的尺码却越买越大。” 



日前发文吐槽的女星曾在社交账号上自曝体重51.8kg,根据其经纪公司提供的公开数据,该女星身高169cm,BMI指数(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数)仅有18.1,已经属于体重过轻的类别(18.4及以下),这样的身材却穿不下大号尺码的女装,属实让人难以理解。实体女装品牌之外,网购平台的女装店更是尺码问题的重灾区。


“现在的网上卖的女装,光看尺码表简直就像滞销的童装走错地方‘清仓’……” 常年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购买日常衣物的小徐向记者抱怨,身高172cm的她最近越来越网购到合适的裙子了。根据小徐提供的信息,记者点开某拥有200万粉丝的网红店,店内销量最高的一条连衣裙最大码裙长113cm,但腰围仅有66cm,“这个裙长基本上就是适合170cm以上的女生,但是腰围却这么小,我的骨架很难穿得下,真的太难了。”


某拥有200万粉丝的网红女装店,店内销量最高一条连衣裙最大码裙长113cm,但腰围仅有66cm


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女装尺码”

你能看见千奇百怪的吐槽

网购衣服的尺码已经成了

一种薛定谔式的“盲盒”


比如,L码的适穿人群要求身高在175cm以下,体重小于62.5kg,但胸围只做到80cm;一件普通的夏季短袖上衣,XL码的建议体重竟然写着“105-115斤”;成年女性穿的M码衣服摊开居然比110码的童装还要小;甚至在很多网店里女装的“L码”已经被淘汰,尺码表中最大码只做到“M码”。


成人均码女装与童装的尺码表对比


还有网友表示,同一家店铺买的衣服,去年m码的腰围是70cm,今年“返场”时腰围70cm的却成了L码,“体重没怎么变,但是衣服尺码却越买越大”的现实让女装市场的消费者们哭笑不得。在审美趋势的影响下,甚至连一向主打休闲、舒适的一些实体服装品牌也上架了许多紧身短上衣风格的产品。


某服装品牌的女装货架


脱离健康和科学人体比例的尺码维度导致人们对“瘦子”的认知越来越极端,几年前“BM风”刚流行时人们崇尚小码,而现在,小码在女装市场却成了一个“正常码”,大多数人常见的身材却变成了“大码”。



难道是我们变瘦了吗?



“尺码做小”也不乏支持的声音,一位天生小骨架的女生坦言,对于她来说终于有更多合身的款式可以挑选了,“说实话,以前虽然有一些只做小码的店,但是风格大多是一个类型的,我有时候甚至要去买童装,可能瘦女孩越来越多了,我的选择空间也变大了。”这几年,健身减脂、健康饮食的风一直刮得很猛,看起来,大家似乎是越来越注重身材管理了。


女装市场的尺码缩小

真的是因为女性变瘦了吗?

来看看数据

↓↓↓




2020年,国家卫健委组织了一场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健康监测,在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中国18~44岁女性平均身高158cm,18岁及以上女性居民平均体重是59kg;2022年,香山健康根据66万用户进行了大数据统计,并发布了《2022年中国居民身高体重健康数据报告》,根据《报告》,2022年18~44岁女性平均身高161.4cm,平均体重59.8kg,不同年龄段的平均体重在18岁时达到高峰,19~24岁保持低位稳定,而后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从统计数据来看,女性的平均体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大众女性消费者群体并不是小码女装对应的适配者,而59.8kg这个体重在网购平台上已经会被推荐XL码了。


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的统计,在我国18-25岁的年轻女性群体中,有半数以上腰围都在70cm以上,而70cm这个数据在许多女装网店里甚至可能买不到合适的尺码。


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位小码女生曾在小红书上发帖,自述女装市场尺码普遍缩小后给她带来了便利,但评论却收获了大量反对的声音,这让她开始反思。“集体缩水”虽然给瘦小女生的日常穿搭提供了“活路”, 但似乎并不应该以“牺牲”掉大码为代价。


现在女装市场的问题在于,一些面向年轻女性的女装商家让很多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选衣自由,或许商家应该做的是增加“XXS”尺码,让任何身材的人都有得选,而非将L码变为S码



到底是谁在把尺码越做越小?



一位曾经的淘宝女装店铺的主理人Amy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的店铺还在运营时以18~30岁以下女性为目标群体,只卖均码的衣服,“一方面是适应潮流,一方面是为了缩减成本。”


从商家角度来看,女装尺码越来越小有客观原因上对这几年“BM风”、“女团风”、“辣妹风”的审美的迎合,也有降低经营风险、节省成本的主观原因。


据Amy介绍,库存成本一直是服装行业成本支出里的大头。许多实体服装品牌在将新款广泛投放市场前,为了保证每一个尺码都能卖得出去,会先进行订货会,通过不同地区代理商的意见反馈进行尺码调整。尽管如此,这两年已经有好几个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线下服装品牌因为高压库存周转失败倒闭了。


对于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尺码调研的线上平台商家来说,尺码细分越多,也就意味着备货生产的库存越多。据Amy回忆,在进货价、物流成本、库房压力等方面,细分了尺码的衣服都比均码高出不少。由于抗风险的能力较差,一开始就不做或者不拿太多尺码成了线上商家一种普遍选择。


在降低库存压力之外,小码服装背后还有更多节省成本的“猫腻”。


消费者或许会觉得,每件衣服每个尺码缩小2cm腰围的布料节省不了多少钱,但如果是这一点布料再乘以大量批发生产的系数呢?以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十三行、杭州四季青等一些中低端定位的档口为例,薄利多销的模式下,同样的布做出来更多件衣服,对于商家来讲是无法忽视的成本降低。


成人女装与童装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缩水”的不仅是尺码,还有不同尺码间的差距。以往,相近的两个服装尺码之间胸围/腰围差距大多是4cm,但现在许多商家悄无声息地将这个尺码差缩小到了2cm,再加上一句“手工测量有1-2cm的误差”的解释,卖不掉的码换个其他码的标签可以继续卖,“打个比方,本来S码的衣服做了200件,但是只卖出去80件,那可能就会换个M的标发给下单了M码的消费者。”Amy向记者透露,虚假贴标在行业内早就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学会卖中、小尺码,这样生意会越来越好,身材好的女人,穿什么都好看,自然,买衣服的频率高很多。”

这是记者浏览某微商货源与微商代理综合门户网站时看到的一位女装批发代理商发布的心得。小码服装在女装市场上的“存在感”,不只是在前方拉动销量的片面审美取向,还映射了后方商家们的利益需求,而到最后这些都造了女性消费者的身材焦虑。



能不能有个标准的尺码规定?



尺码乱象之下,一些消费者开始呼吁能否通过制定统一标准,但其实,服装尺码是有国家标准的,只不过该标准并非强制执行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我国的标准按属性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现行的纺织品和服装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多是推荐性标准。经记者查证,中国最早的服装号型标准设定于1981年,最近一次更新在2008年,属于推荐性标准。


记者查阅了这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发布的《服装号型》,按照规定,对于机织面料的服装应按要求标明服装号、型。所谓号是指人体的身高,以 cm 为单位表示,是设计和选购服装长短的依据;型是指人体的净体胸围或腰围,以 cm 为单位表示,一般以4cm为一档,是设计和选购服装肥瘦的依据。在女装部分(GB/T 1335.2-2008)中,通过胸腰围的差异将女性的身材划分为了四类:


Y(胸腰围差在19~24 厘米之间)

A(14~18 厘米之间)

B(9~13 厘米之间)

C(4~8 厘米)


以女上装尺码“160/88A”为例,“160”表示适用于身高160cm左右的女子。而“88”表示适用于胸围88cm左右的女子,“A”表示适用于胸腰差在14~18cm的女子。


记者致电了参与制定《服装号型》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服装号型的依据是人体尺寸数据。只有获得准确的人体尺寸数据,服装设计师才能据此设计出符合身体特征的服装。这份《服装号型》在编写时调研了大量的样本数据,目前仍然被市场上大部分实体服装品牌运用。


但是,目前服装零售市场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号型比较混乱的情况,比如,不同品牌的款式风格会影响服装尺码的标定,不同商家的目标受众人群也不同。以线上网店、批发档口为代表,一些商家根据审美潮流和受众定位自行设置和改变尺码表,这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便利和信心


记者手记:

“尺码内卷”讨论热度提高,说明年轻人不再被单一审美所绑架


诚然,服装尺码怎么标取决于商家,但“你不买这些风格的衣服,就啥烦恼都没有了”并不是回答尺码乱象的标准回答,呼吁女装品牌停止“尺码内卷”,其实是在说普通人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为什么要让消费者反省“别人穿那么好看,一定不是衣服的问题,是我的问题”?焦虑是无限的,但贩卖焦虑的成本却几乎是0。


时下审美流行趋势形成的背后或许有错综复杂的诱因,但如今“尺码内卷”讨论的热度提高,却恰恰说明了有更多的年轻人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的消费行为不再被单一的审美所绑架。


审美应该是多元的,“以瘦为美”的审美本就是一种片面的认知。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既不用要求自己塞得进所有服装尺码体系里的那个小码,也不用在固定框架内和其他人对比。合身的尺码也许是在这家店是XS,也许换一家店又变成了XL——这与我究竟是“胖”是“瘦”无关。好身材标准一直在变,与其被束缚,不如追求舒适与健康。



文字:青年报见习记者  蒋文婕

编辑:魏文娟

审稿:梁文静


往期精彩


花上千元看柱子?知名歌手上海演唱会遭数百人吐槽,消保委已介入

早·知道 | 一夜之间,全出来了?让人崩溃……

放假通知来了:休3天上6天,超6成网友都选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